数字游民也是民——网络与临近的平衡思考
抚仙湖数字游民项目
前一段时间,参加了一个抚仙湖的数字游民开荒项目。
这个项目是孟凡发起的,他在抚仙湖有一间空置的房子,想邀请12个人,每人一个月,去入住,并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。同时也会产出一些网络传播内容,比如纪录片、播客等。
很幸运,我成为了第一位入住者。
入住体验
成为第一位入住者,这意味着,一方面,整个房间的布置都是我说了算,在我入住之前,这个房间完全是个新房,除了基本硬装外,没有其他装修,我可以按照我的想法摆放床、桌子等等,但另一方面,我需要独立完成这些家具的拆卸、安装,并且有部分设施还未配套,比如空调、电热毯、电吹风、晾衣架,这会给生活带来一些阻碍。
但这不是最大的阻碍。
我一个糙汉子,怎么样不能凑合一晚,硬件设施再差,有个床有个被就能睡,但我第二天就逃了。
孤独的最高境界
地理位置
这是万科的房子,整体硬件设计和物业服务都还是不错的。小区整体建在一座山上,山脚下是一家希尔顿。但是位置还是属于比较偏僻。本来澄江就属于比较偏的地方了,而这个地方到澄江县城还有十多公里,并且没有公共交通,是的,连公交车都没有。出行方式只能自驾,有钱就打车,没钱就搭顺风车(也不便宜)。
周边配套
一句话总结:啥也没有。
小区里建了一个太阳山市集,房子盖得很漂亮,而且据说为了招商引资,第一年是免租金的。即使这样,也少有商户入驻,入驻的也倒了一大片,现在只有那么零零散散几家店开着。食堂和便利店,应该是这儿最热闹的两个地方。食堂中午吃饭人多的时候能有5-10个人,便利店能有个两三个人。总归能解决生活刚需。而因为小区太大,要从房间到这儿,需要走1.5km,虽然物业有摆渡车,但第一,摆渡车现在是固定时间发车,间隔基本上在40min,很难凑,第二,摆渡车是公交车形式,无法做到点对点接送,下来还得走一段距离。
来之前,当地的小哥百万还说带我去逛菜市场,那就准备买个电瓶车,方便出行,去买菜自己做吧。结果问了才知道,最近的菜市场也要10km……
要买电瓶车,也要跑10km到县城里去找……
孤独包围
当天晚上,我被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孤独包围了。
之前不是有个孤独列表,一个人看电影,一个人去KTV,一个人做手术什么的。但这种孤独,好像跟这个列表里的项目完全不在一种评价体系里。像是你身处在社会中,接受着社会的滋养和约束,但你想跟这个世界发生些什么交流,却完全找不到联结的点。这里的人不像大理一样开放包容,走在路上除了基本上见不到人,即使见到人也很难攀谈上,大家像被大城市规训过,有着严格的生活姿态。
太阳下山,小镇里亮起了零零星星的灯光。我这一整栋楼,只有两三户人家亮着灯。
鬼都没有。
数字游民聚集地 究竟需要什么
自然环境这些,肯定是必要条件了。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:
人
经历过这次,我十分强烈地认识到“人”对一个社区的重要性。
可以说,现在能发展数字游民的地方非常多,供过于求。从硬件设施上来说,只要风景优美,房租够低,交通和食物说得过去,就可以。
但数字游民也是人,也需要线下的交流。
和互联网打交道越深,线下交流的欲望反而越强烈。
之前觉得自己离不开北京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北京的人。因为城市足够大,会汇聚很多有趣的人。而在其他地方,人口基数小+生活单一,很难找到很酷的人。
大理的数字游民区位因素分析
从以上的角度出发,大理真的是一个实现了弯道超车的数字游民乌托邦。而大理的这个标签,完全是自然形成的,没有一点人工打造的痕迹。
自然环境
苍山洱海,不用多说了,一年四季都有很美的景色。除了昼夜温差有点大,太阳有点晒,其他都极其完美。
人文环境
大理一直以来非常开放包容,本来就是艺术家的摇篮,聚集了各种民谣歌手/画家/摄影师。而相比于艺术家,数字游民更加人畜无害。他们给当地带来GDP和消费,又不需要太大的资源消耗。并且他们的能力与当地的结合,也可以帮助原住民改善生活(如:当地生活玩乐平台,大理好在,洱遇等)
基础设施
交通:高铁、机场应有尽有。市区到古城的公交车、顺风车都很多,租车业务也很完善。不像抚仙湖问了租电瓶车,直接开口要1k/月,1k都快能买一辆了…大理淡季月租基本在300
大理数字游民日常生活
根据我前些日子在大理的观察,大部分人的生活是这样的:
白天,带上笔记本找个地方办公,可能是海边咖啡厅、山上的小据点、也可能是素方舟这类公共空间
傍晚结束工作后大家一起吃个饭,晚上开启丰富的生活。大家像换了一个模样,纷纷展示自己的拿手技能,比如我的一个猎头晚上就变成了DJ,在大街上打碟。
当然,这不是每天一样的生活。很多情况下,工作日的白天是有一大群人不上班的,可能是最近没有什么特别忙的项目,大家白天也会组织活动,从喝茶聊天,到打飞盘橄榄球,甚至组团去三亚冲浪。
可以说,他们过着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。但对他们自己来说,这样生活的背后是他们要放弃收入的稳定性+未来垂直领域的增长空间——即使他们能力足够,但要论三五年之后的待遇水平,想必是比不上在大城市里卷的那批人的。
数字游民形式构想
数字游民的本质
在最初的构想下,数字游民是同一个人才分处物理与虚拟的割裂状态——通过互联网赚着大城市的高收入,享受着小城市的低消费。
但在我看来,数字游民是一种人才的流动,是技术型人才与当地物理环境结合的一种“弯道超车”的方式——当地用着小城市的成本,享受着高薪资人才的技术。它不需要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、人才引进成本,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吸引力。
这种人才的流动,除了刚才提到的反哺当地技术市场之外,也给当地人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,很多原本无能为力的事情,因为新技术的“引进”成为了可能。而人才的集聚效应又会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有想法的人。
未来社区形态构想
通过这样的人才集聚效应,未来的数字游民社区应当是到处开花的——大理是web 3中心,安吉是WFH程序员中心,三亚是投资者中心,川西是歌手中心,还有自媒体中心,作家中心,滑板中心,等等,百花齐放。这些能在网络上赚钱的人,各自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区位,抱团形成自己的社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