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大理,我是很不适应的。
大理和北京,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、自然环境、生活状态,对比之强烈,很难不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我的感受和思考。

虚伪的社交 泛滥的人群

这几天,我和很多人抱怨过北京的无聊。我得到的回答有以下几种:

  • 在一个城市呆久了肯定会无聊的
  • 工作了赚了更多钱 按理说娱乐活动会变多
  • 怎么会 北京好玩的还是很多的
  • 你说的没错北京就是很无聊

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,部分的道理。
在一个地方待久了,熟悉的人,熟悉的活动,缺乏新鲜感。这很正常。但对于一个人口流动极其频繁的地方来说,这一条的影响应当是最小的。
第二条和第三条应当合并在一起回答。北京花钱能买到的快乐确实很多,只要钱够,你永远不愁享受不到顶级的服务。但我要说的无聊,跟这种,并不在一个评价体系里。
以下两种场景,你更偏向于哪一种?

  1. 泡着户外私汤,人均四位数的日料,豪华酒店,奢侈品购物
  2. 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涮火锅看电视,一起出门探索城市的角落

一年前的我可能会选择1,但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2。
我不需要那些虚伪的社交 泛滥的人群 那些可以用金钱毫不费力得到的狂欢 体面 和文化
而大都市 向来被这样的“无聊”所充满。在这样的地方,找到这样一群朋友,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“烟火气”与监管

今年跨年,很多地方因为禁燃烟花爆竹的事产生了冲突
我想,这也跟我要表达的观点有一定关系
在大理,我随意在街上闲逛,可以和摆摊的人搭上话,可以在路边连上音响唱歌,可以和咖啡店老板成为朋友,可以和一个陌生人一起坐一下午
每一个新到来的人,大家都会用尊重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,默认他身上隐藏的有趣故事,抛开所有的金钱、人际关系,友好地交谈
而在北京,绝大多数情况下,这样的闲谈会被认为是耽误老板赚钱,也少有人有这个闲心聊这么多。当然更重要的,是没有这个机会——所有摆摊的,不论是卖吃的,卖酒,卖故事,卖爱情,还是塔罗牌算命,全都被城管赶走了——“撤摊进店”,是北京那段时间引以为傲的治理成果。而一旦进了店,成本的投入就会吓走一大部分的摊主。
我们所怀念的烟火气,往往都是一些二三线城市,或是小时候的画像,这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,各种活动在区位上高度集中。任何兴趣爱好,都有一个专门的地点与其对应,而不是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。因为只有那个地方,才被允许进行这一切,举办活动的成本也最低。这也就导致,获取一个新的兴趣爱好特别难,不论是认识陌生的人,还是从零开始的入门过程,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,没有邻家小哥会主动带你玩。

“烟火气”与自然环境

当然也不全是监管的锅。天时地利人和,天时地利也很重要。
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,绝大多数人,都会比较怀念夏天的生活(特别是夏初和夏末)。
较高的温度带来的除了轻便的服装和茂密的植被,还给了人们更多走出家门的动力(大部分地区)。
北方的冬天,寸草不生,妖风刮得路都找不着,囊个出门,囊个摆摊,囊个过浪漫生活?
倒也不是说南方的城市在这方面就有先天的优势。最重要的是“一年之中有几天能舒服地在室外待着”这个指标。南方受降水和三伏高温的影响,也失去了很多出门的机会。从这来看,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确实就是摆摊者的天堂。


在大理的这段日子,我本已渐渐学会慢慢地和这个世界浪漫相处,但大城市的氛围又在潜移默化地磨灭着它。 也许有一天,我们会看见没有警察的亮马桥,没有警察的三里屯,也许三环边上可以堆满弹吉他唱歌卖酒的人,也许我可以在小区门口卖捡到的树叶,也许路上会有冰淇淋车。但这一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。在以金钱为第一利益的旗帜下,很难诞生纯粹的感情;在慢慢生活的小镇里,也看不见精美包装的躯壳和刀枪不入的灵魂。 可以做另类,很酷,很累。